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孩子 是否也曾感染水痘呢?



「醫師,妹妹今天在學校發燒了,然後聽說班上有同學確診水痘(媽媽一副擔心貌),我剛剛一直檢查她身上皮膚有無水泡…….」


在這冬末早春水痘好發的時節,最近門診的確開始出現了水痘的行蹤,有些小朋友一進診間,身上疹子的型態跟分布就能讓我們很明確辨別,有些孩子可能就是疾病初期的發燒疲倦,讓人也無法完全確定。


不過,如果就著上面的案例來說,由於水痘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力,妹妹的同班同學有,的確我們需要非常的小心,不能輕忽妹妹也是水痘的可能性。


水痘病毒? 帶狀皰疹病毒? 其實是同一隻病毒


引起水痘的病毒全名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簡稱VZV)」人體多在幼年時期(三至九歲)初次感染VZV,會產生水痘症狀,當病程緩解,病毒會一生潛藏在人類的神經系統內,等孩童漸長至中老年免疫系統低下時,病毒活性再發作就讓人體產生帶狀皰疹。


關於感染VZV,主要藉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的。起初症狀就像一般感冒會有的發燒疲倦,肌肉痠痛,之後皮膚開始出現紅疹,疹子慢慢改變型態成水泡疹、膿泡疹後結痂,而分布範圍會從臉、頭皮往身體四肢延伸,病程通常約於二至四周內痊癒。



而好在對於VZV,有專門的抗病毒藥,在對症下藥後,病程多能快速的緩解。


台灣在民國92年,衛生政策將水痘疫苗納入兒童常規疫苗行列,此後出生的幼兒,於年滿一歲後均可以免費接種一劑水痘疫苗。自此之後,兒童水痘的案例就減少很多。


感染後的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相較於其他一般感冒病毒,在感染水痘病毒後,需要更小心孩童有無水痘的合併症發生,如持續高燒不退(敗血症)、咳嗽(肺炎)、耳朵痛(中耳炎)、意識改變(腦炎、腦膜炎)的現象,只要家長覺得孩子狀況怪怪的,就應及早再帶孩子就醫。


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感染水痘的孩子,多能全身而退(無厲害的併發症產生),萬一不幸發生水痘併發症時,及早的發現並介入治療,也多能慢慢康復。


最後,提醒孩子多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飲食睡眠充足以提高抵抗力,至人潮多的地方配戴口罩等方法,才是預防病毒的根本要道!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不菸不酒健康生活 肺腺癌還是找上門?


 
這幾天一則知名女主播在例行健檢中發現罹患肺腺癌零期的新聞,再一次的提醒我們癌症不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或有不良生活嗜好的人身上。尤其以肺癌中的肺腺癌而言,常是找上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青壯年女性。多數患者通常是在有症狀下才就醫確診,此時多屬晚期,治療上也就更不容易。


面對癌症患者 別忘了更重要的心理支持


在基層診所的日常裡,我們不會碰到這些癌症患者來治療癌症,但我們會碰到這些癌友來處理因疾病或治療過程中所帶來的不適,或是噁心嘔吐、或是疼痛、虛弱無力等,以上這些對患者本身及家屬而言都是很辛苦的過程。除了生理的不適,關於心理情緒上的憂鬱失落,其實是我自己在面對患者更在意的部分。


在致力延續患者生命年限的同時,我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忽略患者/家屬心理的需求。癌友/家屬來門診找我聊,有時他們最需要的並不只是止痛止吐劑,而是精神上的同理與支持(心靈的止痛劑),而在必要時,情緒穩定的藥物也能幫助緩解焦慮恐慌的心情。


抗癌是個漫漫長路,雖然不容易,但也沒那麼絕望,尤其以肺腺癌治療方法在近幾年有許多重大的斬獲,藥物推陳出新的狀況之下,許多晚期的患者還是能夠與癌和平共處過生活。


如何預防肺腺癌對健康的威脅


面對現今肺腺癌發生率這麼高的情況,每當有患者在診間問我:「陳醫師,有沒有什麼比較重要的健檢項目你會建議我去做的呢?」我的直接反應都是:「肺部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LDCT)」。當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已經不夠及早發現肺部重大病灶時,建議大家都要去做一下LDCT(有家族史的朋友更需要)。因為早期發現的處理較晚期來說還是容易得多,患者的預後也更好。


作為病患家屬 感同身受的歷程


也是癌症患者家屬的一員,曾經經歷差一點就要失去至親的那種無法言喻的痛苦難過,使我尤其能感同身受重症患者家屬的心情,也深刻明白當一個家中發生這樣的事,對病人本身、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有多大。家屬/照顧者要支持患者也要穩住自己不能倒下,當中的心路歷程真的不堪回首。所以如果能夠以預防醫學的角度,防患於未然,定期健檢接受肺部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才能真的防止許多悲傷的事發生。


有時當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再是防癌的首選保證,而有太多大環境(空汙PM2.5)或先天性(基因遺傳)的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時,盡力而為的良好生活習慣,再加上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概念,才是能長久樂活的健康新趨勢。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關於戒菸 其實沒有您想的那麼難




從以前在醫學中心執業時,我就很喜歡幫病人戒菸。
主因不外乎,抽菸實在是一個「人財兩失」的不良習慣:花錢賠掉身體,同時影響家人健康。
常常碰到的狀況是:
大家都知道抽菸不好,但是不知道,有多不好;
大家都覺得戒菸很難,但是不知道,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


在門診中,不難發現感冒一直好不了,有慢性咳嗽問題,或常在胃酸逆流的患者,都有菸不離手的習慣,「如果菸沒有慢慢戒掉,這些問題會反覆發作喔」。
有些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的患者,一進診間滿深濃濃菸味時,
「你需要戒菸的急迫性比任何人都高喔!總是不想可怕的事再來一次」。


曾經在我說完提醒的話之後,有患者跟我說:
「醫師,我其實想戒菸很久了,就是欠一句醫師這樣的當頭棒喝」。


抽菸只會引起肺部疾病?


很多人以為抽菸只是影響呼吸道,容易肺不好、容易肺癌;當然不止如此,其實它影響的是全身器官系統。包含各式各樣的癌症:大腸癌、口腔癌等,及心血管併發症(中風、心肌梗塞等)、腸胃不適、肝腎問題、也進而影響到外觀:皮膚老化等等。除了影響自己之外,自己所製造的二手菸、三手菸也會危害到家人及孩子的健康。


我該如何開始戒菸?


「醫師,原來診所可以作戒菸,我一直以為只能自己自費去藥局買」。


目前國健署補助18歲以上抽菸(尼古丁成癮度4分以上或平均一天吸菸10支以上)的民眾,每個年度(1/1~12/31)兩個戒菸藥物的使用療程,每個療程8週;換句話說,一年有16週的戒菸補助療程。在這16週中,患者本身在每一次的戒菸門診完只需部分負擔藥物費用(每次最高200元),相較去過往患者需自費戒菸,金額高額,大大提高了抽菸者的戒菸意願。


「醫師,我總覺得戒菸還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才會成功……?」


很多菸癮者會有這樣的疑惑,也總覺藥物只是安慰劑的效果。不過統計數據卻也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靠自己意志力成功戒菸的比例不到四成,而靠藥物輔助而戒菸成功的,近四成。


每個人來門診找我戒菸(或說是被我勸服)的理由不盡相同,或是覺得自己身體快壞掉了、或是家人硬帶著過來,或是覺得抽菸很傷荷包,或是為了家中即將出世的嫩嬰、或是覺得有損自己在女友前的紳士型象……不管是什麼原因,我都會說,請牢牢記住那個讓你最想戒菸的理由,它會是接下來的日子,穩固戒菸動力的主因。(想抽菸時,就多想想當初自己是怎麼跟醫師討論的……)


戒菸藥品的選擇與迷思


目前市面上戒菸的藥品種類繁多,然而就我自己多年幫患者戒菸的經驗中,大概還是以尼古丁貼片、尼古丁口嚼錠、口服戒必適三種戒菸藥品的接受度較高。根據不同患者的日常生活型態、抽菸習慣、以及可能的藥物副作用接受度,個人化戒菸處方。有些人擔心一開始用了第一種戒菸藥覺得不適應,後續療程該如何下去?先別太擔心,萬一第一週用了A選項不適應,第二週可再換成其他選項。


「醫師,是不是我開始使用戒菸藥物後,都不能再抽菸了……?」


如果答案是完全不行,可能許多癮君子對戒菸這事會望之卻步。
「還是可以抽,並不會因為你用了戒菸藥然後又抽菸,身體會出現什麼厲害的併發症,不過我們還是希望要用點意志力勉強自己能不碰菸就不碰菸喔!」


曾有一個很可愛的病人跟我說:「陳醫師,我已經6天都沒抽菸了,我這樣算戒成功了是嗎?」
「6天沒抽很好喔!痾…不過戒煙成功的定義是6個月以上都沒抽…」
別忘了,醫學上成功戒菸的定義為零抽菸持續六個月以上。


有心就有路,有願意改變的心就是埋下成功的契機。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沒帶出門的孩子 怎麼會突然長水痘?



門診來了一位8個月大的初診男嬰,臉上四肢都出現了紅色的疹子。 
焦慮的阿嬤說: 「醫師,這個疹子這兩天開始的,小孩精神不太好,身體有點熱」
 
仔細一看,有些疹子開始有水泡出現,「阿嬤,這個看起來像水痘喔!」 

「怎麼會突然長水痘,小孩都我在顧的,我都沒帶他出門,怎麼會生病呢?」

「大人有可能會傳給孩子病毒,你本身最近有任何不舒服嗎?」

阿嬤仔細想了一下,「醫師,我前陣子長帶狀皰疹,跟這個有關嗎?……」
阿嬤,當然有關


因為它們就是同一隻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因為小朋友的常規疫苗是在滿一歲時打水痘疫苗,這個8個月大的幼兒在還來不及打水痘疫苗之前,經由接觸感染(主要照顧者阿嬤長帶狀皰疹)到病毒而長水痘。 

「這個病毒有專門的抗病毒藥,可能你之前長皮蛇時也有吃過,規則服藥幾天,就會好很多」

三天後回診,果然孩子的疹子慢慢陸續開始結痂,體溫正常,精神也好些了。 

「醫師,還好我有帶他來看,他媽媽當初一直說不用,說只是濕疹而以…」

阿嬤得意的笑……

我相信,這樣類似的案例,一定會再發生,尤其在現今雙薪家庭,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多為爺爺奶奶,而長輩們多為帶狀皰疹好發的高危險群。


認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初次感染VZV所發出的症狀為水痘,水痘初期症狀比較像感冒,有點發燒、疲憊,常常到出現紅疹時,才驚覺是水痘,還好藉由抗病毒藥治療,多數病程會在一周內改善。但還是有少部份的幼兒可能會併發重症(肺炎、腦炎),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仍需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及呼吸狀態。

當感染過VZV後,它便躲在人體的神經系統裡,隨著年紀增長,適逢壓力大睡不好抵抗力差時,VZV就容易發作產生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尤其50歲以上是好發族群(也就是各位爺爺奶奶們的年紀)。也因此,目前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預防皰疹發作,也降低皰疹後神經痛的狀況。

下次碰到帶孫的爺爺奶奶長皮蛇時,建議各位長輩還是跟可愛的小孫子暫時隔離一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這麼冷的天,就算是平時看似健康的你我,也都該小心的事


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 讓人很有感


回顧2020這一年,看到了許多正值青壯年階段的公眾人物,發生了心血管突發事件而猝死,實在令人震驚不捨,(其中有幾位還跟我自己年紀相仿)。

心血管事件總是如此,平時沒事就沒事,若是發生了就是又急又快,讓人措手不及。因為無法預知何時突然出現,也因此平日的保養,降低相關危險因子便顯得格外重要。

每當有這樣的新聞出現,那段時間裡就會有比較多病人,會主動回診想控制好久沒去在意的血壓,想抽血追蹤看看自己的血脂肪到多高了。甚至有些很可愛的病人擔心已經一段時間沒去理它,會不會跑步跑到一半中風。


其實,只要有想到要注意這些慢性病的問題,為時都不算晚


身上帶有越多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想當然爾,發生急重症(如:中風、心肌梗塞)的機會就越高。所以,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慢性病患者、就要好好按時服藥,節制飲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以上的保健概念,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很像錄音機重覆播放說明給病人聽,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耳熟能詳。

然而,還有幾個風險因子,在過往的門診經驗裡,我覺得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就是抽菸跟壓力。更明確的說,知道抽菸不好,知道不要給自己太大的生活壓力,但是很難控制自己做到…… 

「醫師,你叫我好好吃藥控制,還有運動那些,我都可以,但是叫我戒菸,那不如叫我歸去……我覺得不抽菸我人生沒意義」

「醫師,我常覺得胸悶心悸,肩頸很緊,血壓最近越來越高,感覺自己像是快中風了」

以上診間對話,都是患者直白的表述,儘管知易行難,但我還是鼓勵患者要盡力堅持。除了要有決心之外,臨床上也有藥物可以幫助達成目標。


設定目標,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問題沒有想像中難處理


關於戒菸,常有患者說:「戒菸還是要靠自己意志力」,但數據告訴我們:單打獨鬥只靠意志力堅持,成功率不到一成;使用合適的戒菸藥物,成功率近四成。失敗了再來,因為有改變就有成功的機會(就像國父革命也是到第十一次才成功)

關於情緒壓力所致的身心症狀,目前臨床上已經有許多很好的藥物可以有效改善失眠以及相關的身心疾患。

有時候我們發現問題了,苦無解決的好方法,覺得人生可能要這樣一直下去時,勇敢尋求醫師的意見,接受專業的幫助,會覺得人生再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氣象。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會讓人全身痠軟 上吐下瀉的急性腸胃炎 你也遇到了嗎?



診所櫃檯前的護理師,在病人到本院報到時,就會先做好疾病的檢傷分類,然後再把病人的主訴單拿進診間,這是為了讓患者的看診流程可以更有效率。


然後,我發現,最近的主訴單,大多寫著:吐、拉,腹痛、全身無力
接著按鈴叫號進來:


「醫師,我從昨晚開始已經拉了十幾次快虛脫了啦!」
「醫師,我今天吐了好多次,完全吃不下,只喝了一杯紅茶」
「醫師,我已經沒力氣跟你說話了……那個齁 我肚子痛,上吐下瀉」
「醫師……(不發一語,顯示為臉色蒼白,全身癱軟狀)」


這一波急性腸胃炎的流行期,持續了有好幾個月。其實有得過腸胃炎的人,應該都能懂那種不舒服。還好腸胃炎本身並不是難處理的病症,大部分的患者也都能在3~5天後又可以正常吃喝。


然而,有少部份的患者,尤其是老人家跟嬰幼兒這兩個抵抗力相對低下的族群,若病情惡化至脫水併休克,或引發全身性的感染可就是大問題了。


淺談急性腸胃炎


其實,大部分的腸胃炎都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幾隻常聽到的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都是惡名昭彰的腸胃炎病毒),少部份是由細菌感染所致。


「醫師,我這幾天都吃家裡煮的,沒有亂吃外面,怎麼也會腸胃炎?」,常常患者會有這樣的迷思,總覺得會得腸胃炎一定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


在此,就要談到傳染途徑,腸胃炎幾乎都是糞口傳染,也可以飛沫傳染。也就是說,可能你吃到被病毒汙染的食物、摸到沾染在桌椅門把上的病毒,手再碰到嘴巴;或是跟患者說個話,飛沫中的病毒傳到你,也會中獎。


這樣聽起來,實在有點防不勝防。


沒錯,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早上小孩子來看診,晚一點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跟著來門診報到。


「醫師,我可以怎麼做,讓我/我的孩子可以好得比較快?」
尤其當患者是嬰幼兒時,面對心疾如焚的爸爸媽媽,在開立症狀治療的藥物之外,我會更著墨在病程期間的飲食衛教,讓患者可以為自己、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做更好的自我照護。


得了腸胃炎後 在家裡要怎麼吃才對


針對不同年齡層,則有不同處理方式
以成人跟大孩子(一歲以上)來說:
  1. 飲食以澱粉類為主;稀飯、白飯、白饅頭、白吐司、米湯等;不要吃蔬菜,其他水果(除蘋果或香蕉泥),蛋類,豆類,油脂類
  2. 補充水分很重要,喝白開水或電解水,不限量。


而對於還在喝母奶的嬰幼兒,請媽媽母奶繼續餵不要停、也不用減量;甚至,可以再額外補充電解水。


而對於在喝配方奶者的嬰幼兒:
  1. 停止喝配方奶,改以電解水;若腹瀉減少,可再換回原來的配方奶。
  2. 若連續拉肚子兩天以上,改吃無乳糖奶粉。(水解蛋白配方仍然屬於含乳糖的奶,一樣會拉肚子喔。)
  3. 有在吃副食品的話,以澱粉質為主(如上述)


急性腸胃炎不是大問題,但也不容輕忽,平時注意飲食衛生清潔多洗手,才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喔!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我要求的不多 我只想要今晚好好睡一覺



是不是 你也常盯著鬧鐘到天亮


「醫師,我最近很不好睡?都要躺很久」
「醫師, 我已經一個禮拜都沒有睡了 」


這是常常在我門診裏聽到的對話,病人總是帶著滿臉愁容,用極為疲憊的口吻,撐著沉重的眼皮望著我 


我總是先給他們一個安慰性的微笑,然後開始我的問診 


「平常都幾點睡?」
「是躺著很難睡著?還是睡著了中間很容易醒來?還是都睡不久很早就醒來?」
「之前有用過安眠藥嗎?」
「最近心情都還好嗎?生活中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 」
「最近會容易焦慮或是心情有比較低落嗎?」


為了開立更合適個案的藥物,我需要更多詳細的失眠訊息 
  

循序漸進的問下來,除了少部份人是不明原因的失眠外,絕大部分的人,在睡不著的背後,常都是有一個失眠的主因:生活壓力事件造成的憂鬱焦慮。而每一個生活壓力事件的背後都會牽引出一個長長個故事,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

身為一個旁觀者,我盡可能聆聽患者的心情抒發,同時,身為一位醫療專業人士,我知道他們目前立即最需要的,就是先能好好睡上一覺。


「我建議您可以先用藥幾天,先好好睡個飽,之後再回來追蹤一下睡眠情況。」


 一聽到吃藥,通常患者的眼睛會立刻瞪大。  接著,排山倒海的問題立刻迎面襲來。
「醫師,我吃這個藥會不會上癮?是不是就要吃一輩子?」
「醫師,吃這個藥會不會變笨,會容易得腦瘤嗎?」
「醫師,藥吃久了會不會痴呆,我還這麼年輕?」


 每次聽到這些顧忌時,我都只能苦笑,「沒有你想得那麼嚴重啦!」


 我不是安慰患者,我是認真說的


鎮定安眠藥 真的碰不得嗎


我常常都覺得,病患若是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用藥迷思,而錯失接受治療的機會,真的是非常可惜! 所以想跟大家澄清一些關於失眠的迷思,讓可能正飽受失眠困擾的人,可以得到幫助。


關於失眠的迷思


首先,「睡得好不好」這件事,是一種主觀的滿意度。即使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不滿八小時) 但每天起床神采奕奕,這樣就不能叫失眠喔(無須刻意堅持躺滿8小時才願意起床….)


關於失眠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依時間長短分(暫時性失眠、短期失眠、長期失眠),或是依型態分(入睡困難、睡眠易中斷、或容易早醒)。這些不同的分類方法,都是讓醫師在藥物的選擇上,能更客制化,開立最適合患者的藥物。所以每次聽到患者說睡不好有先拿家人或朋友的安眠藥來吃,我都有點哭笑不得。


至於,到底為何會失眠呢?原因大多還是見於有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問題的病人身上。其次,有一些生理性疾病,例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疾患的人,也會不好睡。另有一小部分人,是怎麼樣都找不出失眠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的體質性/不明原因。


找出個人失眠的型態跟原因後,醫師會開立最合適個案的藥物,而現今的安眠藥物在醫師的指示用藥下都是很安全的。患者無需過度憂慮吃了會有可怕的併發症。因為,不吃藥而長期睡不好對身體的影響,遠遠超過藥物對身體的傷害喔!


關於失眠的治療,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醫師同時還會給予情緒壓力的管理建議,並提供患者在家可以自助以改善失眠的方法:腹式呼吸、放鬆訓練、執行睡眠衛生概念~


好好睡一覺,真得沒有想像中難,只要你願意接受幫助